跳到主要內容

[日文歌曲]米良美一 - もののけ姫 (魔法公主)

もののけ姫 (魔法公主)
詞:宮崎駿/曲:久石讓/歌:米良美一

はりつめた弓の ふるえる弦よ (張滿的弓上的抖動的弦啊)
月の光るにざわめく おまえの心 (在月光下喧囂的 是妳的心)


とぎすまされた刃の美しい (磨快了的刀刃的美麗)
そのきっさきによく似た そなたの横顔 (與那刀尖鋒銳相似的 是妳的側臉)
悲しみと怒りにひそむ まことの心を知るは (能夠瞭解潛藏在悲傷與憤怒中的妳的心的)
森の精 もののけ達だけ もののけ達だけ (只有森林中的精靈們了)

--------------------

魔法公主是宮崎駿作品中我喜愛的前兩名(另一部是風之谷)
好劇情+久石讓的配樂+好聽的主題曲,
而且堪稱成熟的作畫品質

這首宮崎駿在1996年推出的電影"魔法公主"的主題曲,
應該很多人都很熟
不過如果說唱這首歌的人其實是個男性...你相信嗎?
不管相不相信,但事實就是唱這首歌的聲樂家(米良美一)是男的

米良美一原本在大學時代主修男高音,
後來指導他的聲樂老師認為他的聲音很有發展性,
鼓勵他轉向假聲男高音發展
在日本出了好幾張日本藝術歌曲跟日本傳統歌謠的專輯
是少數亞洲假聲男高音能夠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一席地位的

他獨特的地方在於不管是在高音域或是低音域,
都能夠維持相同音色
在真假音換聲區的轉換上幾乎難以察覺
這在假音唱法中是相當難以克服難以駕馭的技巧
(除了天生就是要加上練習)

說到米良美一這類的假聲男高音,
其實在巴洛克時代的歌劇或藝術歌曲裡頭
是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的
十六世紀中期,梵蒂岡教廷頒布教皇敕令,
禁止女性歌手參加教堂唱詩班
因此有些聖歌或歌劇演出,
都是由音域較高的男性喬扮成女性,以女性的聲音來唱。

而這些男性歌手為了不受青春期變聲影響,
使嗓音維持在高音域的等級,
都會在青春期到來之前施行閹割手術
也就稱為閹人歌手(或是去勢男高音)
一般在男童7歲至12歲時施行閹割手術。

因為發聲是聲帶振動的結果,聲帶是發聲、歌唱的重要部位(包括堅韌的軟骨組織和柔軟的膜片)
音調高低與膜片成反比,膜片越短、越薄,
歌唱的音調則越高。
青春期男女聲帶長度約12~15毫米間,
近成年時女孩聲帶略增至13~18毫米,
而男孩聲帶可達18~23毫米。
閹人歌手因缺乏有助於聲帶長度增加的雄激素,
膜片長度維持在7~8毫米。
成年後既能擁有男性的體格和肺活量,又能保持著童聲。

這類歌手在整個17、18世紀非常盛行
每年都有超過4000個人成為閹人歌手
這些人大多出身貧寒,
從小就必須每天練唱至少六個小時,能登上台的終究是少數
有名的作曲家還特地培訓閹人歌手,
好讓他們能夠不斷演唱自己的作品
像是當時的韓德爾,就號稱身邊有七大閹人歌手,
個個宛如明星
絕不輸當今的星光幫
而閹人歌手中最最有名的一人自然屬法瑞奈利,
在18世紀幾乎無人匹敵
在32歲就完全不到外頭演出,
而歸屬到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的宮廷中
每天晚上獻唱同樣的四首歌曲,時間長達十年之久
(不過法瑞奈利從來沒有跟韓德爾合作過)

由於閹人歌手音域廣、又擁有女性歌手所難以擁有的聲音力道,
獨特音色與歌唱技巧結合,能演唱極困難的聲樂段落
(甚至作曲家特別為他們編寫),
十分受到當時聽眾歡迎。

但是這樣的情況造成很大的問題,
作曲家一味的追求歌曲的技巧
導致不管劇中角色的性別為何,不管角色所設定的性格為何
什麼需要特殊演唱技巧的角色都由閹人歌手來演出
也造成會有一齣戲裡頭,閹人歌手用女性的聲音唱男性的角色,而女性也由男性扮演的
大家就在劇裡頭互相飆高音,淪為一種非常不營養的藝術
(早期的歌劇始終存在著劇情薄弱到不行,要求的演唱又難的可以的極端情況)

由於這樣的行為被認定是不人道,
再加上作曲家致力於改革,聲樂技術也隨時間提升
舞台上的女性角色也開始真正由女性來演出
於是18世紀後,這類歌手就消失了

不過即使到現在,閹人歌手所造成的影響還是有
像是莫札特所寫的歌劇,
很多地方就只能讓女中音來扮演男性的角色
因為根本沒有男性歌手能夠勝任裡頭的曲目

而原本巴洛克時代,巴哈的聖歌或是韓德爾所編寫的歌劇,
專門為這些人編寫的橋段,
如果真的要依循古味,
就只能就改由像米良美一這樣的假聲男高音或是由女低音來演唱
(通常假聲男高音的音域大約就是在女低音的音域左右,但也是有能達到女高音的水準的歌手)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鋼筆] 三文堂-TWSBI GO vs ECO-T

ECO-T 是三文堂的前入門筆款(實售價850元,MIT) TWSBI GO 是三文堂的現任入門筆款(實售價570元,MIC) 身為前後任入門款,兩者有什麼異同 這篇文想要來比較一下兩者 先來聊聊外型 ECO-T 長度略長於TWSBI GO TWSBI GO 筆桿略粗於ECO-T 兩者的筆蓋幾乎等長,長度差異主要在筆身 ECO-T整體設計有稜角,TWSBI GO則是圓滾滾的 說到包裝質感 ECO-T的包裝質感真的要優於TWSBI GO TWSBI GO用塑膠盒,從頭到尾都有種廉價塑膠感 而ECO-T在外包裝,配件上也比TWSBI GO要來的優 (不過是因為兩者吸墨方式不同,自然就免去一些配件) 說到握位 兩者身為入門款,也都有設計出握位角度 讓初學者或習字者更容易把筆握對 比較兩款筆握起來的感覺,個人偏好ECO-T 雖然TWSBI GO較粗的筆桿可以提供一定的握持感 但是就如同習字鉛筆為什麼偏向三角形或多邊形 圓形握起來的感覺就是略遜於三角形或多邊形 ECO-T在這一點也是如此(一握就可以感覺到了) 談談筆尖 兩者都是不鏽鋼尖,筆尖也是一模模一樣樣 甚至連寫起來的觸感都一樣 只差在筆尖上頭的紋路印花 ECO-T的紋路是有深度的,像刻上去的 而TWSBI GO看起來像雷雕上去的 大概這樣可以降低成本吧 再說吸墨量 ECO-T是三文堂筆款使用很久的活塞上墨 TWSBI GO則是新推出的彈力上墨 兩者的吸墨量差異不大 比起傳統的卡水或吸墨器,都能提供更大的儲墨空間 最後談談維護保養 ECO-T是活塞上墨,隨筆也會附上拆卸工具跟矽油 不過使用者要保養,還是要學著拆卸 雖然拆卸跟裝回難度不高 但很多時候送回原廠維修,都是拆卸回復過程不當造成的 而TWSBI GO,就是很簡單的彈簧構造 感覺上不太需要什麼保養... 其實三文堂的保固很到家,即使要維修也不會有大問題 這兩款筆的價格很平價 喜歡鋼筆的人可以勇於嘗試~

[周邊]灌墨水的好工具-針油瓶

針油瓶,是功能非常多的工具 今天要介紹的,是用來作為鋼筆上墨的工具 除了活塞式或是非得把筆頭塞進去吸墨水的筆款外 舉凡吸墨器或是卡水,用針油瓶上墨,我覺得是最方便的 說到幫鋼筆上墨 有人喜歡用原瓶(就是原原本本整瓶墨水拿來用) 不過為了避免上墨時造成整瓶墨水污染變質 多數人應該都習慣用分裝,先吸一些出來用,用來再補充 或者用針筒把抹水從原瓶中吸出來上墨 分裝,有人用冷凍管,有人用玻璃瓶 然而,個人覺得最好用的非針油瓶莫屬 而且瓶身最好要挑硬材質的 (軟材質的瓶身,攜帶時要小心) 為什麼說針油瓶好用 首先,他具有 「 分裝 」 效果,功能等同冷凍管 但是,他又同時具備 「 針筒 」 效果, 灌墨時只要把長長的針插進去吸墨器或卡水 很快速的就能完成上墨的工作 再加上,如果你要 用棉花棒什麼的來 試墨, 針油瓶也派的上用場,而且也不會污染到分裝墨 假如要直接滴在紙上,也是很OK的 所以說,針油瓶的優點 1.上墨快又方便 2.塑膠瓶身,很難摔破 3.可採用多種試色方式 4.購買價格便宜 如果你有玩鋼筆上墨的需求,一定要試試~

[鋼筆]OFP-EF-GY 慕那美 OLIKA EF 透明細字鋼筆 (monami)

  <型式> OFP-EF-GY 慕那美 OLIKA EF 透明細字鋼筆 (monami) 長鋼款 (Fountain Pen) 不銹鋼明尖 (stainless steel) 吸墨器+卡水兩用 (Ink Refill Converter or Cartridge) 備註:吸墨器類型不明,應該是歐規卡口 <試用心得> 氣密性:普通 筆尖彈性:無 好寫否:微刮感 這組筆,最近出現在常去的文具店架上(101文具天堂) 廠牌是monami,一家"韓國"的廠商 代理商是利百代(LIBERTY) 定價才60塊,實售價還打66折(得易會員價) 1支筆+3個卡水,這樣的價格真的就是很入門 至於實際書寫的感覺如何?後面繼續看下去 筆桿是透明的,握位是橡膠軟墊(很像以前寫0.38中性筆) 握位的顏色跟附帶的卡水顏色一樣,很容易分辨 廠商也提供很多種顏色,要當彩色筆用也很OK 實際使用上 使用自帶的卡水,插入後沒辦法立刻出水 搖了好幾次才開始能畫出顏色(低價筆很常有的問題) 老實說,如果是一個初入門的鋼筆適用者 可能會不知所措,然後就把筆拋在一旁了 而且,或許因為是EF尖 第一筆書寫,刮感隨之而來,甚至還稍稍刮破了紙 隨著持續書寫,熟悉控制下筆的力道,刮感就沒那麼明顯了 但寫橫劃的時候,刮感還是會有 而筆幅表現確實很符合EF,適合筆記書寫使用 這隻筆作為入門筆款,除了價格以外 設計也有巧思 筆桿長度剛好可以容納一個備用卡水 也就是使用者除了使用中的卡水外, 可以直接多備用一個放在筆桿內 攜帶方便,也提供了出外臨時補充墨水的需求 推薦度:★★★(3.0) 推薦理由:適合想嘗試鋼筆書寫又不想花太多錢的朋友 (9/4更新) 刮感在書寫一陣子後消失了, 其實是很合格的平價鋼筆~